发布时间:2025-01-10 22:14:40 来源: sp20250110
图为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海报。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科技馆携手中国煤矿文工团推出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10天内观看人次超过1.5万,成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该剧从蟹状星云的天文观测切入,运用古今交融的叙事手法,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和当下科技工作者的不懈探索,激发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科技发展的无限憧憬。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中,科学文化是重要一支。创作团队开掘传统文化宝库,在巨大的时间跨度中,找到了古代科学研究传承至今的珍贵素材——蟹状星云观测。7500多年前,宇宙中的一颗超新星爆发,这束光经过6500多年来到地球。公元1054年,中国古人在天关区附近目睹到这一天文奇观,称之为“天关客星”,并在《宋会要》等多部典籍中留下了对其连续观测的记录。20世纪初,中外科学家通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中国典籍,明确了“天关客星”就是超新星爆发演化形成的蟹状星云,并给出蟹状星云的肇始和演变规律,用现代科技验证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2021年,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捕捉到一束来自蟹状星云的超高能光子信号,精准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进一步将蟹状星云研究推向世界级水平。这是人类在大尺度时空演变中,通过接力观测研究,共同推动科技文明发展的生动案例。作品紧紧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演绎跨越时空的求真之旅。
如何将科学探索的历程搬上艺术舞台?如何用舞台剧形式传播科学文化?主创团队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在科艺融合中创新表现方式。该剧创造性地在中国科技馆展厅开辟一方沉浸式舞台,让观众多角度感受光影切换、场景流转。观剧之后,观众还可以移步“华夏之光”主题展厅,现场展开一次“延伸阅读”,领略天文学家的思想碰撞和科学文化的异彩纷呈。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结合产生的沉浸氛围,给观众带来难忘的视听体验。
在思想内涵上,作品不止于科技史讲述,更在对科学探索的深情观照中,传递和弘扬科学精神,体现出科普创作厚植思想价值的努力。剧中,古代水运仪象台里的报时小人和今天的科技辅导员并肩破解科学之谜,北宋科学家苏颂与当代大学生展开跨时空对话,中国古人和外国天文学家哈勃“梦幻联动”……作品以“说书人”的方式带观众徜徉其间,时空交错、移步换景,古今中外科学家共同守护“文明的烛火”故事,让观众产生“热爱穿越千年,可抵岁月漫长”的精神共鸣。
科学文化戏剧是一种文艺新样态。《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将科普与戏剧结合,不仅表达了跨越古今严谨的科研历程,也让人们看到科学的浪漫、科学家的坚守,有助于科学文化更好走进大众视野。当然,初次尝试,作品在剧情编排、舞台设计和沉浸式体验打造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发挥科学文化戏剧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有待更多创作实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5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