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古村古建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1-08 02:40:08 来源: sp20250108

  保护利用古村古建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扎实做好古村古建保护利用

  山西省晋城市委书记 王 震

  晋城是文化之城,千年文脉源远流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有2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别是沁河流域分布着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做好古村古建保护利用。

  坚持保护第一。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入实施古民居保护工程、记忆工程和活化工程,全力推动晋城古堡申遗,国、省保单位修缮率达到70%以上,18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40个村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文旅康养赋能。把文旅康养作为唤醒古村古建的关键抓手,因地制宜实施“百村百院”工程,甄选129个村落和108个明清院落,以“太行人家”为统一品牌,精心打造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四大系列特色村院,探索形成文化润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等“8种康养模式”,成功举办4届全国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

  重大工程牵引。依托丰富的古村古建资源,谋划实施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连接全市90%的脱贫地区、90%的景区景点、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辐射带动739个村、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谋划实施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辐射带动3个县、13个乡镇、310个村整体提升,20.2平方公里先行区已全面开放,推动沿线特色资源串珠成链,牵引乡村全面振兴。

  注重强村富民。坚持把古村古建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探索形成壮大村集体经济“10种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全市1/3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一半的村达到50万元、2/3的村达到30万元。

  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 董红梅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坚守“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使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先后组织了6次全国性调查,逐步建立起国家和地方的分级保护体系,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在全国19个省份建立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省级传统村落数量达到5068个。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55.6万栋,传承5965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5518个传统村落编制了村志族谱,共同构成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守住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

  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工作原则。对传统村落实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明确保护底线要求,禁止大拆大建,坚决反对将村民整体迁出搞开发,防止传统村落过度商业化、景观化,给予资金补助,支持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020年以来,在全国遴选10个市(州)、110个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提炼传统村落的传统营建理念、智慧和方法,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坚持“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的方法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持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实现了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留住了乡亲,护住了乡土,记住了乡愁。

  “互联网+”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晓春

  当前,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热情日益浓厚,“互联网+”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不仅拓宽了传播的渠道,还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

  “互联网+”让传统村落保护更加智慧化。

  通过建立传统村落信息收集平台,可以更好地找到那些遗失的、未被挖掘出来的传统村落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信息进行科技性加工和处理等,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保护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展示、文物记录和可持续发展。网络众筹、公益项目等也缓解了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短缺的难题。

  “互联网+”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手段。

  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与展示、旅游推广与服务、资源整合与创新等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兴起,既宣传了村落文化,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互联网+”助力融合传播,推动古老的村落焕发新生。全媒体融合传播加速推进,特别是新媒体的崛起,为传统村落的宣传推广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全新平台。

  就广电领域而言,我们要继续统筹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网络视听新媒体,进一步明确宣传目标与定位,提升融合传播能力;创新内容与形式,讲好农耕文明保护传承发展故事,推出更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精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良好氛围。

  强化文旅融合 让传统村落充满活力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 师东坡

  河南的传统村落地域特色浓厚,是中原地区建造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要素的综合体现。

  如何激活传统村落中的文化活力和美丽乡愁?

  发展民宿,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新途径。2018年,河南开展“民宿走县进村”活动,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将民宿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邀请全国知名民宿创始人及运营团队、民宿专家、投融资公司负责人先后走进全省41个县区、300余个乡村,建成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精品民宿和民宿集群,做到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升。

  文化创意,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品质。河南命名30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帮助当地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活态传承。举办“老家河南,黄河之礼”文化创意活动,以钧瓷、汝瓷、唐三彩、汴绣、太极拳等特色非遗项目为主要内容,从小程序、音乐、短视频、文创产品等维度,培育高品质的旅游产品。

  以人为本,激发传统村落旅游活力。无论是探古访今,还是怡情田园,传统村落中的居民都是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河南以创建A级旅游景区、维修文物景点、推进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设立55个非遗工坊,举办培训班,培训文化旅游带头人,推动乡村传统工艺振兴,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金融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副行长 刘 溟

  古村古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做好古村古建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山西先后颁布实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争取中央资金11.12亿元,近3年省财政下达补助资金2.4亿元,传统村落保护相关工作已初见成效。

  中国银行聚焦国有大行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全力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质效。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是中国银行驻晋一级分行,扎根山西以来,始终以“深耕山西、服务山西”为己任。

  我们积极探索寻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推进山西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与山西省文旅厅联合转发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中国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用好遍布全省的渠道资源,提升对包括古村古建保护在内的乡村旅游领域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截至今年6月,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为全省近20户文旅企业批复总量超过30亿元的信贷,累计投放贷款超2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贷款余额达到10亿元,与全省70%的5A级百强旅游景区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达到20亿元。

  我们将与各方密切配合,为全省古村古建保护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推进山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文旅融合 开辟发展新赛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 高凤平

  哈尔滨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丰富。我们持续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全市认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014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索菲亚教堂。通过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强化文物展示教育,带动文旅融合发展。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太阳岛风情小镇等,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景致。

  我们致力于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发挥放大文化效应,培育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引入沉浸式体验项目,拓宽消费需求;关注青年人的兴趣和生活习惯,引入符合街区气质的潮品项目,打造年轻时尚的消费场景。

  2023至2024年冰雪季,哈尔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成为全国最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赢得了口碑与效益的双丰收。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游客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持续推出“淘学企鹅”“人造月亮”“冰冻雪梨”“冰雪嘉年华”等创意IP和文旅“好戏”,全面开启“花式宠客”模式。我们不断优化创新工作体制机制,陆续出台《促进冬季冰雪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百日行动”实施方案》等5项政策措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生态旅游集群;完善旅游服务保障,“以客为先、以客为尊、以客为友、以客为亲”将继续成为哈尔滨广迎四方宾客的待客之道。

  践行“千万工程”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委书记 李永辉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与公共服务同步、与治理有效同步、与持久管护同步,做到了乡村基本功能有保障、公共建筑有特色、绿化美化有亮点、民生服务有温度。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让人居环境美起来。发挥环境整治先导作用,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思路,围绕人居环境5个重点问题,通过试点推进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做实公共服务这个重要保障,按照“定思路、定规划、定任务”的步骤,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围绕推动农业特优高效发展,按照“定产业、抓示范、谋项目”的思路,围绕本地实际,选定产业方向;围绕示范引领,细化年度项目;围绕产业方向,做好示范引领,多方谋划为每个乡镇量身定制“今年干什么,明年怎么干”,合力破解难题。

  突出基层治理实效,涵养文明乡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媒介,五措并举抓党风、带政风、促乡风、强治理。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构筑坚强堡垒。二是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和谐乡村。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实干担当。四是做实基层基础保障,提升服务质量。五是探索“文明积分”试点,激发全民向善。

  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力争走出具有盐湖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道路。

  以人为本 建设“主客共享”新空间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 吴 越

  沙溪有1300年的历史,很好保存了江南地区的生活风貌。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历代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而我们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义就是守护这份智慧,并与生活在当代的人们共生共长。

  沙溪古镇,至今还有3000多户居民生活其中,我们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本理念,使沙溪古镇水乡特征得以显现,江南风情得到展示。

  沙溪镇下辖28个村(社区),很多地方具有发展农文旅的特色优势和自然禀赋。

  我们抢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契机,不断完善“古镇大环线”与“乡村精品游”两条文旅线路。

  我们结合“一村一品”本土风俗,以建设农文旅项目为牵引,高效推进24个片区化项目建设,已建成香塘露营村、国际卡丁车中心等项目,正加快半泾国际乡野派对综合体、庄西15°微醺特色农文旅项目、项桥村红色教育基地等项目落地,不断提升整体形象面貌。

  同时,把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重点景区进行集中呈现,在丰富古镇文旅业态的同时,不断提升非遗的吸引力。依托沙溪古镇的原始肌理,开设各类非遗展示和研习的场所,通过整合多方资源,组织青少年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学习、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丰富研学内容、体验方式,建设“主客共享”新空间。

  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窗口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党委书记 杨燕江

  20多年来,梅林村持续深耕乡村建设,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推进“千万工程”梅林实践,打造“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示范窗口。

  梅林村创新实施“低碳智能乡村建设125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村级电力(低碳)服务驿站、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等设施;用多模式创新推进共富乡村建设,梅林村集中流转土地1200余亩,将闲散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起来,统一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根据“1+4”抱团发展原则,与周边4个村成立强村公司;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智慧灌溉+农田尾水零直排”,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沥家园”数字治理小程序的户级全覆盖应用,让人人都成为美好村庄治理的主体;无人超市、智慧医疗站、数字跑道等新事物改变乡村生活方式,赋能群众美好生活。

  通过打造集党群服务、学习教育、休闲娱乐、参观接待、交流互动、医疗健康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共享空间,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全力打造15分钟品质生活圈,依托10余个文艺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未来,梅林村将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不断满足老百姓的多样化需求,书写强村富民的新篇章,带领村民群众共同建设梅林村的美好生活。

  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新生机

  山西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 波

  皇城相府作为我国清代北方文化巨宅的典范,不仅以其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工艺水平著称于世,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始终将“活态保护、文化传承”作为核心理念,力求在保护古建筑原貌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全面掌握家底,科学规划文物保护。通过20多年的不断收集、整理、保护,皇城相府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文物档案,拥有了相府文物保护的第一手资料,夯实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

  完善保护措施,筑牢文物保护防线。始终把保护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明确细化了文物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建成“防火、防盗、防破坏”三位一体文物安全视频防范系统,确保了文物安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加大投资力度,全力进行修缮保护。皇城相府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原则,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文物修缮原则,邀请国家古建专家罗哲文、山西省古建专家柴泽俊多次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一系列的保护利用,皇城相府形成了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培、研、学等全产业链的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多元,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出了新生机与活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传承古镇历史文脉

  江苏水乡周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卫青

  周庄古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实践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获得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超过400万人次,全社会旅游收入超过3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居民创业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

  始终坚持保护和传承古镇的历史文脉。周庄古镇保护性开发模式的核心要素,在于有一套完整的总体规划、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设立了一支管理队伍、建立了一个经营公司和确保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持续推动文旅资源焕发生机活力。在着力保持古镇文艺范和烟火气的基础上,引入一批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引导古镇旅游业态转型发展。

  加大数字技术应用赋能古镇文旅产业。推动数字周庄建设,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打造“慧游周庄”景区智慧综合管理平台,发展沉浸式演艺“只此周庄”“张厅有戏”“一幕江南”等,通过旅游与数字科技的融合,让旅客充分体验到周庄水乡文化特质和古典与科技相融合的丰富内容。

  人是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的主体。周庄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3000多名居民依旧在古镇生活、经营,较好实现了景区居民、旅游从业者和游客共同参与和利益共享。

  以科技“点亮”古镇夜色

  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 闰

  同里古镇智慧化景区工程建设,使同里从传统的人工化管理迈进智慧化管理的新阶段。通过自动售检票系统、游客信息统计分析发布系统、智能导览系统、游览车定位管理系统、消防安全管理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联合应用,基本实现了景区管理端的数字化。

  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引发好评。

  退思园是一座占地面积不足10亩的古典园林。我们参考古代园林构园手法之一的“粉墙为纸”,通过数字科技转化为灯光效果,让挂着的平面画变立体、动起来。网友点赞说,“在这里,春天的花四季皆开,江南的雨随你而来,池塘的鱼跳起来,天上的月每天都升起……”园林如同铺展开的一幅立体动画,通过现代科技让游客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

  如今,璀璨的数字灯光已经推广到全镇,让原本“一日游”的同里之旅变成了“两天游”,桨声灯影下的游人比白天还要多。

  丽则女学是退思园的一部分,我们充分将文物建筑保护要求、原本使用性质以及古镇景区业态需求等三方面统筹考虑,在丽则女学本体内,结合文物建筑打造了品茶、读书等多种服务,给游客带来了徜徉时光、穿越古今的文化新体验。(人民日报)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