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6:24:11 来源: sp20250110
创意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局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
中国画《飞瀑正拖千嶂雨》,作者石峰。
二〇二三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国风雅韵”篇服装设计“水天碧”长裙,总设计师楚艳。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艺术呈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展览“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广受好评,使青绿山水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青绿山水美术创作并不活跃,近些年来才不断有大型展览和精彩新作亮相。从绘画到设计再到数字艺术等,青绿山水的艺术形态和美学意境不断拓展,在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大众审美和鸣中焕发蓬勃生机。
重识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也具有强劲的艺术创造力。
青绿色彩的使用,在中国美术史上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甚至更早。青绿山水画形成于何时呢?虽然东晋顾恺之、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都有青绿山水画传世,但青绿山水画创作高峰是在宋代。如果说,在早期石窟壁画中,青绿是装饰色彩,那么在宋代山水画中,青绿更被赋予文化内涵。《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等经典作品,体现了宋代绘画材料和技法发展水平,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高峰之作。
青绿山水画技法繁复,且易陷于俗艳,在创作上颇具难度。文人画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青绿山水的美学意蕴和人文精神。随着时代发展,青绿山水画形成大青绿、小青绿等多种绘画形态,前者着色浓重,画风富丽华贵,后者在墨骨基础上施以淡彩,画风秀美清新。历代山水画名家赵伯驹、赵伯骕、钱选、赵孟頫、沈周、文徵明、仇英、蓝瑛、张大千、吴湖帆等,尝试将笔墨意趣融入青绿设色,不时开艺术新风,令青绿山水异色斑斓,面貌更趋多元。近年来,关于青绿山水画的研究不断加强,相关著作涌现,从技法、流变等多个角度阐释青绿山水艺术的丰富内涵;“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千峰翠色——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青绿山水绘画展”“山水本色——第二届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等展览,以及相关学术研讨会陆续举办,从传统到当代,共同探讨青绿山水画的创变之路。
青绿山水画经久不衰,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重识青绿山水,尤其是蕴含其中的色彩密码、美学精神,对于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审美观念的演变具有积极意义。
开辟艺术新境
在中国画中,水墨、青绿是并列的两大色彩体系,意笔、工笔是并列的两大笔法体系。浓墨与重彩之间、狂放和工致之间,存在许多过渡阶梯,四者排列组合,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千变万化的可能。
继承传统,汲古出新,通过表现山河景象、园林景致、田园风光等,营构沉静清雅的审美意境,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创新趋势之一。有的创作者重在彰显新时代山水精神。像高云为江苏大剧院创作的巨幅青绿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取景视角借鉴傅抱石、关山月的同名画作,意境辽远开阔,又创新构图、表达形式,在工写结合中描绘了江苏地域风光。如石峰作品《飞瀑正拖千嶂雨》,用色雅正,在与笔墨节奏的呼应中强化了色彩本身的写意性。他们笔下的山水,既是自然之景,也是画家胸中孕育的理想诗境,让传统山水生发新意蕴。有的创作者积极探索色彩美学与文化意象的巧妙对接。比如“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展出的杨峻《猴王》,内容取材自文学经典《西游记》,画面主体“一岩二松”又借鉴元代画家唐棣作品,并融入现代审美趣味,实现了青绿文化内涵与文学意象辉映。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拓展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立足艺术本体,探索材料和技法极限,强化艺术表现力,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的又一特征。在“景·色——2023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上,杨惟为《苏园四景图册》在生宣纸上以写意之笔营造油画般的厚重效果,李戈晔《水清不见》系列在皮纸上用湿涂的方式创造出宣纸的微渗化效果,都拓展了传统材料的艺术表达空间。在“青绿调成见天工——山水画色彩研究展”上,王绍强《远不若之二》、刘文东《蓝空澄澈》、杨星《春雨初霁》等作品,对传统青绿色彩体系进行扩展,以适应现代审美。还有一些作品采用半透明的极薄绢本展开创作,如郝量工笔山水画《溪山无尽》。画面色彩将青绿融入古雅中性色,造型却大胆借鉴电子视效,强化几何形状组合和光线感。这两个相反的探索方向,都离开了千余年来青绿山水画的“舒适区”,在挑战自我中开辟艺术新境。
积极融入其他艺术门类元素,寻找创新空间,丰富了当代青绿山水画的面貌。比如“2023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展出的张志康《藏南雪山》,装饰性的画风受到唐卡影响,但鲜亮的颜色已超出传统青绿的范畴,很好表现了雪域高原的纯净神秘,实现了青绿山水画的题材突破;关健《夜游》汲取舞台美术手法,利用花青色与赭石色的反差,强化了山洞内有照明、外为夜山的景观。
当代青绿山水画,在对传统和现代的双重观照中,从材料到技法、从色彩到内容,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拓展文化空间
与充满本土味道的水墨相比,具有中外复合渊源的青绿,呈现出更强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围绕艺术本体的创新路径上——它可以与多种视觉艺术“嫁接”成活,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它在架上绘画之外、在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上更具自由度。比如,“绿水青山——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当代青绿山水作品邀请展”展出的丁浩《山水再造之一》,以原木薄片修整成矗立的山峰形状,涂以青绿颜料,安置于云天背景中。其美术史“典故”来自盛唐山水屏风壁画;“山体”上明显的木纹和黏附的砂砾则模拟中国画的皴法与点法;外加的西式画框,既是对屏风壁画所绘外框的呼应,也强调了作品的装置艺术属性。这样的“嫁接”创作,让青绿山水在架上绘画之外获得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近年来,国风雅韵成为审美新风尚。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启示美术工作者在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舞台艺术等领域开拓创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冰舞自由舞比赛中,一对中国选手演绎了花滑版《只此青绿》,男选手的服装上绘有“青峰叠嶂”,女选手的衣裙则如“绿水浮云”,随着冰鞋滑动,青绿相映,刚柔兼济,艺术之美与竞技之美相交融。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楚艳领衔设计的“水天碧”长裙,以渐变的青绿色彩、3D复合工艺制作的亭台楼阁和树木纹样,让“千里江山图”的意境随着舞步缓缓生发。这些实践表明,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创新思维、拓展视野,用当代审美激活传统文化基因。
数字技术的赋能,进一步打开青绿山水创作空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在全网上线创意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辅以青绿色彩,铺展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还有一些创作者以“艺术+科技”思维,用数字艺术重新演绎青绿山水之美。比如艺术家靳军的个人展览“数境等观”,便呈现了他近年来以数字艺术“转译”传统图像和意境的多组作品。光影流转中,观众得以沉浸式体验青绿之美。
历经传承发展,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标志性符号的青绿色彩体系,其开放性不仅在于技法和风格,更在于文化品格。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青绿为媒,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向世界彰显中华审美风范、讲好中国故事,大有可为。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7日 0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