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2024-11-05 11:05:23 来源: sp20241105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党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1.知识体系是文明发展变革的深刻反映

  知识从根本上说是精神产品,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形成的观念、逻辑、方法的集中体现,反映人们对于自身以及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知识体系则是以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学术、话语等形态呈现出来的精神产品集群。

  知识体系是文明的产物。基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同文明社会实践的多样性,会形成反映不同文明的核心理念及其价值诉求的知识体系。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体系的先导引领和保障支持。同时,知识体系也要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丰富和提升,以葆有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充分活力,激发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生命力。知识体系的变革是以新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式来建构人们的意义世界和内心愿景,有利于完善自身文明以获得延续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发展条件等是建构其知识体系的真正起点。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古国,是一个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中大国。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中国人最有发言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与关键。

  2.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与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同向同行的。20世纪初,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之中,一大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开始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建构的历程。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断深化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现代知识体系建构有了科学的指引和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走自己的路的宏大实践,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是鲜明的中华民族主体性。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坚守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价值的知识体系,是具有文化主体性的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能够反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禀赋,既凸显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体现普遍的人文关怀,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共同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通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通过提炼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世界认识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担当和现实指向。

  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根植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这一实践提供学术支撑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然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性。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等,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本质的特色。

  三是发扬历史主动的原创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探索;把现代化、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这几重重大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内进行,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同样是前无古人的全新实践。这样全新的实践创造用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来阐释已经远远不够,用别人的知识体系更是如盲人摸象。只有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运用扎根中国实践、具有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才能准确把握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所面对的问题,才能揭示历史潮流所内蕴的原则和方向,推动知识领域的持续进步。这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强大思想阐释力、实践引领力的法宝所在。

  3.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既需要做好学科、学术、话语建设等具体而又基础性的工作,更需要“先立其大”,把握住基本原则和科学的方法论。

  一是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的知识体系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党百余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马克思主义引领古老的中华文明走进现代世界,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同时,中华文明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活的文化生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因此,“中国特色”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鲜明的底色。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两个结合”,贯通历史、现在与未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与当代知识建构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这是新时代知识创造的历史主动与历史自信。

  二是秉持开放包容。不同的知识体系来自不同的社会历史实践积淀,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反对照搬西方知识体系来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而理解阐释中国实践的行为,但是并不反对借鉴西方知识体系的有益成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

  我们进行学术理论创新创造,要秉持开放包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放眼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拿来”并进行“化育”,吸收改造其中一切有价值的好东西,来滋养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彰显中华文明自我发展、顺应时代、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也要体现中国看世界的积极主动和历史自觉。

  三是不断与时俱进。知识体系是开放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进,知识体系也要不断丰富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剧烈而又深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前所未有而又极为深刻的历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潮流,带着坚定的历史主动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不断以新的知识形态、学术形态、理论形态回应并引领新的实践,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时代命题和历史责任。

  (作者:杨海英,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