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1:07:55 来源: sp20241115
科技日报合肥4月7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他们发现,光学紫外光变曲线峰值之前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显著的“鼓包”特征,并发现X射线呈现出“间歇性”辐射的特征。这些演化新特征,为揭示此类事件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一颗恒星偶然运动到星系中心大质量黑洞附近时,会被黑洞强大的潮汐力所撕裂并被吸积。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多波段电磁耀发,时间持续几个月到几年。这种现象称作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TDE发现后,科研人员需要利用地面与空间望远镜对其及时开展观测,获得测光和光谱演化信息,进而推断发生的主要物理过程及黑洞参数。
以往发现的TDE,其光变曲线都呈现出较为光滑的“快上升,慢下降”的趋势,但AT2023lli却是个“异类”。光学监测结果显示,它在光变上升早期出现了一个很强的“鼓包”。该“鼓包”持续了近一个月,与主峰的时间间隔长达两个月之久——这是截至目前TDE中最为明显且时间间隔最长的“鼓包”。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多波段光变曲线推测,如此奇特的光学“鼓包”很可能由恒星被撕裂后的碎片在广义相对论效应下发生撞击引起。此外,双星系统被黑洞撕裂也是一种可能性,两次撕裂过程分别产生了“鼓包”和主峰。
研究人员在第一种图像下,对X射线延迟于紫外光学辐射并出现“间歇性”辐射的现象给出了解释。研究团队认为,碎片流撞击除了产生“鼓包”之外,还产生了外流抛射物。这些物质遮蔽了吸积盘内区,并吸收了软X射线光子,通过再处理过程转化成紫外光学辐射。由于遮蔽物质分布不均匀,使得X射线“泄漏”出来,同时,又因为物质围绕黑洞运动,导致了“间歇性”特征。
(责编:杨曦、陈键)